【悦心读书会】如何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?(01)
2020-05-13 15:20:20

如何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?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如何践行慈善?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慈善的意义又是什么?
文峰慈善悦心读书会从今天开始带领大家共读济群法师2014年在复旦大学心理系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慈善论坛上的演讲《慈善,是慈悲心的修行》(节选),透过文字的般若,回望慈善的初心,增长行善的智慧……

1 困惑
公益就是一种单纯的付出?
做一件好事容易,但要坚持做下去,并且做得欢喜,做得有力量,决非易事。
事实上,不少人在行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扰,身心俱疲者有之,委屈无奈者有之,内忧外患者有之。
更多的,则是觉得前途迷惘,后继乏力。为什么会这样?难道公益就是一种单纯的付出,终有一天会耗尽心力,难以为继?怎样使之成为不断增上的良性循环?


2 爱心
慈悲不是一种狭隘的爱
爱心,佛教中对应的概念就是慈悲,进一步深化,就是大慈大悲。 这不是一种狭隘的爱,不是对某个人的爱,也不是基于血缘或感情的爱,而是面向一切众生的博大之爱。
如何让爱心更有力量?就需要把慈善公益的行为,变成爱心的修行,慈悲心的修行。只有这样,心和行才能相互促进,就像播种、收获,再播种、再收获那样,不仅可持续发展,还能增长广大。

3 心灵
让爱心成为内在的主导力量
同时,我们要了解心理的运作规律。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,其中,爱心和慈悲心是代表生命内在正向、高尚的心理。如果我们在从事慈善公益时不断重复这些心理,它们就能因此得到强化。
所以,爱心的成长,是来自对爱心的重复和强化。当爱心成为内在的主导力量及生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,心灵就会不断提升,人格就会随之健全。慈悲心同样如此。

4 警惕
慈善变成伪善,公益变成利益
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,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,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,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。
这就必须明确: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?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,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,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。
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,也可能因为处理不当,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。


5 慈善
立足于慈悲心的道德行为
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在我们通常的概念中,慈善无非是一种捐献、施舍,或帮助他人的行为。
但如果没有爱心和慈悲为基础,这些行为还能不能算是慈善?古人不受嗟来之食,为什么?就是因为这种施舍带有蔑视。
在佛教中,善具有善良、道德的内涵,换言之,慈善就是立足于慈悲心的道德行为,否则就只能算是行善而非慈善,至少是要打折扣的。

佛教认为,每种行为都有内外两种结果,慈善也不例外。
所谓外在结果,即事情本身产生的效果,比如因为你的帮助,使对方解决困难,从中受益;或是通过慈善,为自己培植福报,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。
所谓内在结果,即通过这一行为培养的能力,更深一层,则是心灵得到的提升,人格得到的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