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悦心读书会】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(02)
2020-05-14 15:31:33

如何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?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如何践行慈善?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慈善的意义又是什么?
文峰慈善读书会从今 天开始带领大家共读济群法师2014年在复旦大学心理系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慈善论坛上的演讲《慈善,是慈悲心的修行》(节选),透过文字的般若,回望慈善的初心,增长行善的智慧……

1 本质

慈善的本质就是慈悲大爱
慈善的本质就是慈悲大爱。只有来自慈悲心的善行,才是名副其实的慈善。
如果只是为了沽名钓誉去捐献,算是慈善吗?如果只是迫于压力去助人,算是慈善吗?
从严格意义上说,如果不是来自爱心和慈悲心,仅仅是一种捐献或助人的善行,是不能称为慈善的。
2 仁爱
仁者爱人 仁者无敌
东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中,普遍将慈悲大爱视为人类的重要德行,并以此作为慈善的重要心理基础。
中国儒家强调仁,所谓“仁者爱人,仁者无敌”。它所推崇的慈善,就是立足于仁爱精神的善行。我们最熟悉的,就是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古训。
西方基督教提倡博爱,即爱人如己,认为这是神的德行,也是每个基督徒应该奉行的。这个“人”不仅包括亲人,也包括陌生人,甚至仇人。所以,基督教是立足于博爱来建立慈善行为。但是 这种博爱还是相对的,在平等和广泛两方面,达不到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。
3 慈爱
它的对象是所有众生
那么,大慈大悲究竟有多大?就是要超越一切国家、种族、文化、宗教的界限,甚至超越人类和动物的界限。
它的对象是所有众生,包括人类,也包括飞鸟走兽,蚍蜉蝼蚁。而且这种修行是有标准的,只有对一切众生具足平等无别的慈悲,才称得上大慈大悲。
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愿慈悲的,或是在慈悲程度上有所区别,就说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圆满。

4 慈悲
与乐拔苦之意
所谓慈悲,即与乐拔苦之意。慈是给予快乐,众生需要快乐,我们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获得快乐;悲是拔除痛苦,众生不愿痛苦,我们就不遗余力地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,获得无苦之乐。


5 潜质
慈悲是菩萨的重要修行
在佛教中,慈悲是菩萨的重要修行。说到菩萨,很多人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神仙,或是殿堂中供人礼拜的塑像。 其实,佛教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和佛菩萨同样的潜质。
当然,从潜质到成就并不是水到渠成的,还需要通过漫长的修行,需要在不断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去成就。这种修行是从树立崇高愿望开始的,要发愿从迷惑走向觉醒,并帮助更多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。这是菩萨的基本愿望,也是菩萨尽未来际的奋斗目标。
所以,真正的慈善必须立足于博爱或慈悲。 只有传承这些高尚精神,才能超越狭隘的自我,拥有博大的胸怀,并让自他双方在慈善行为中共同受益,而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付出,更不是一种以慈善为名的“索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