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悦心读书会】菩萨道的慈善行是什么?(04)
2020-05-18 16:04:59


如何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?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如何践行慈善?慈善的本质是什么?慈善的意义又是什么?
文峰慈善悦心读书会从今天开始带领大家共读济群法师2014年在复旦大学心理系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慈善论坛上的演讲《慈善,是慈悲心的修行》(节选),透过文字的般若,回望慈善的初心,增长行善的智慧……

1 圆满
菩萨道的慈善行
从菩萨道而言,更是将慈善作为两大修行项目之一。 菩萨所做的一切,必须以众生的利益为中心,以众生的快乐为中心,正如《普贤行愿品》所说的那样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花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。”
如果把诸佛菩萨比做花果,那么众生就像树根。我们想要成佛,必须不断利益众生。只有在利他过程中弱化我执,打开心量,才能成就慈悲,圆满佛果。
因为成佛就是高尚品质的成就,是大智慧和大慈悲的成就,两者都离不开慈善实践。

2 愿望
树立利他主义愿望
第一,树立利他主义愿望
如何修习慈悲?首先要发菩提心,树立崇高的利他主义的愿望,以利益众生,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从迷惑走向觉醒,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目标。 正是这个愿望,决定了我们能否成为大乘行人,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开始成为菩萨。否则,不论做了多少利他善行,也只是一个善良的人,一个乐善好施的人,一个助人为乐的人,无法成为大乘佛子。
3 基础
以慈悲心为基础
第二,以慈悲心为基础
平常人更多是关注自己的感觉,关注自己的痛苦和幸福。而慈悲心的修行,需要对这一关注点加以改变。佛教有部重要论典叫《入菩萨行论》,其中特别讲到“自他相换”的修法,就是把对自己的关注转向对众生的关注。从处处想着自己,转为处处想着他人;从关注自己的痛苦,转为关注众生的痛苦。
你能关注多少人,也决定了你的心打开多少,最终成就多大的慈悲。
4 慈悲
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
慈悲心的修行,是从关注他人的痛苦开始。
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关注他人痛苦,并对这些痛苦生起深深的悲悯,慈悲心才会随之生起。
佛教所说的慈悲,是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 所谓无缘,即没有任何条件,和对方也没有血缘亲情,更不图丝毫回报,仅仅是因为不忍心他们遭受痛苦,就发愿帮助对方。所谓同体,是把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,对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。

5 努力
让爱心更有力量
所谓广度,是从对几个人的慈悲,到对很多人的慈悲,乃至对一切有情的慈悲。
所谓纯度,是将夹杂在慈悲心中的我执、贪婪、骄慢、好恶等不良心行全部剔除。
所谓力度,是让这种慈悲具有力量,即使遇到违缘,也能保有初心,坚持不懈。
这种力量也离不开广度和纯度。 必须从广度、纯度和力度三方面同时努力,才能真正“让爱心更有力量”。
我们从微小的慈悲到广大的慈悲;从染污的慈悲到纯正的慈悲;从萌芽中的慈悲到坚不可摧的慈悲,这个过程必须不断努力。
如果觉得自己缺乏慈悲心,不必气馁,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与慈悲无缘,而是说明一直以来都做得不够,更需要加倍努力。